点儿吃的都没留。>
黄胜宵羡慕极了,他们围城,丁国栋就命人从关内征了不少牲畜、粮食,围困其间基本上没正经交手,只是对着放了几阵炮,后来连炮都懒得放了。>
关内守军一开始还有点提心吊胆,后边也逐渐放飞自我,化斗志为食欲,每天在关上哐哐干饭。>
据说他们本来的打算是关上储备的粮食干个差不多就突围,突围的方向是西边,占了哈密或者被哈密占了。>
结果胡志深来劝降了,丁国栋也没说啥。>
人的思想有动态变化的过程,一开始他们哐哐干饭是萌生死志,死前吃几顿好的不过分。>
到这会儿刘承宗领兵向东、刘承祖领兵向北,关上守军都意识到肃州已经沦陷、甘州也危险了,友军不可能来援助他们,他们又吃了不少好的,何况他们也能看出来,元帅军这帮人跟他们没啥不一样,真没想弄死他们。>
关上兵将面对胡志深的劝降,谁也不好意思开第一句口,还是看惯了飞鸟的百户火者哈只壮胆子提出个疑问:“将军,关上还剩不少粮草,这个……”>
火者的本意是粮食还能撑一段,不如再看看,谁知道众人一致建议既然粮食还多,那开个宴会吧。>
当大明的兵,吃大明的粮,天经地义啊!>
宴会一开就是三天,能吃的肉被八百军兵干个一口不剩,他们甚至在最后一天还喝了酒,酒醒利利索索地开城投降,张嘴就找黄胜宵要粮。>
把黄胜宵气得呦,这帮大明帝国打工人算是把吃公家饭玩明白了,合着元帅府远征三千里,是给嘉峪关这八百人改善生活来了。>
至于米剌印那边就更不用说了,那边不像嘉峪关口粮充足,本身就是个驿站,被围后存粮根本不够上千人吃上十天半个月,驿城里已经把皮具、刨花混着吃了,就算胡志深不去劝降,也离内讧不远。>
正赶上胡志深去劝降,这肃州卫指挥使、游击将军都降了,他们也没啥负担,顺着杆子就投降接受整编,吃了顿正经军粮直接士气大振。>
同时黄胜宵还对赤斤卫、肃州卫铸造军器的情况进行简单汇报,他已经铸出实心炮弹六百颗、散子四百筒,做了二十四具千斤炮的泥模,物料收集也已经做完,一个月后至少有十二门千斤炮能投入战争。>
这对刘承宗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更多补充兵力、更多千斤火炮及弹药,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兵力捉襟见肘的问题,连带着让他对整个战场的局势都乐观不少。>
面对城外修出制作攻城器械的围城营地,杨嘉谟再度派出王性善背城列阵,刘承宗依旧没搭理王性善,只是不慌不忙地让人给他们接着射劝降信,只不过第二封劝降信在言辞上更激烈了一点。>
王性善这支有威胁的军队肯定要在攻城前拔掉,但他不想把自己的攻击意图表现得太明显,刘狮子憋着劲儿呢。>
工匠营地正在为他赶制攻城的木幔、云梯、木篮、板材以及挖地道用的支撑梁柱,他把所有攻城手段都列为选择,能以较小的代价取胜最好,如果不能,强攻、挖地道甚至炸城墙都可以一试。>
对于王性善这支军队,他一样做了两手准备,工匠营已经准备了五百多车土石,只等着今天傍晚王性善撤回城内,他们就把大渠填出几条路来,一方面为接下来的短兵相接做准备,一方面也尝试把他们憋回去。>
城池的大小与守军数量有最佳的配比关系,大城的守军不能少,小城的守军太多也未必是好事。>
刘承宗就希望敌军进城死守,往这座小城里塞上近万守军,紧张气氛会在军队中加倍扩散。>
当然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