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了,想给哪个厂子断货,就给哪个厂子断货。
一旦哪个厂子被卜内门制碱公司停止供货了。
过不了多久,必将面临破产的危机。
最后,只能去找中间人帮忙说和,加价恢复原料供应……”
饶部的一席话,江山怎么听怎么觉得耳熟。
“没办法,谁要咱们自己造不出纯碱呢,”
饶斌叹了口道:“那段时间,纯碱就成了咱们国家近代工业史上,一道拴着脖子的锁链。
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打破洋人的垄断,自主提取纯碱。”
“只不过在民生萧条的旧中国,没钱、没人、没技术……根本谈何容易。”
“肯定不容易啊,”江山不想也知道:“不然,它也不会被叫作卡脖子技术了。”
“卡脖子技术?”
头一回听到这说法的饶斌,倒是觉得挺形象的:
“万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卡不住了。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后,在外留学十年的范旭东做出了回归故土的决定。
回国后没两年,他首先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
之后又多外喊话:中华同胞多努力,立志造出中国碱。
他知道,中国人要想推进现代化工业,就别无选择的要率先攻克,西方人死守的制碱大门。”
不过他也非常清楚,这事靠他一人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江山:“所以,他就向外界喊话了?”
“你别说,他这招还真挺管用的,”
饶斌道:“没过多久,真有一位同志找上门来了。
这位同志名叫陈调甫,原先是一家汽水厂的技术员。
由于洋碱的供应不稳定,厂老板一气之下就给了陈调甫一笔钱。
委托他研发现代制碱技术。
可就在陈调甫的试验即将突破的时候,厂里的资金链断了。
虽说汽水厂已经自行放弃了,但掌握了多项制碱要领的陈调甫却不肯就此罢手。
好在这时,他听说了范旭东的那句话……”
江山在电话里道:“中华同胞多努力,立志造出中国碱。”
“没错,”饶斌点点头笑了:
“于是,一南一北的两位志同道合者,终于相遇了。
一方有钱,一方有才。
很快,范旭东就按照陈调甫开的单子,置办好了一间实验室。
而制碱所需的大量粗盐,本身就是盐厂老板的范旭东,自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距离两人相聚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设在范家大院里的反应炉。
首次开炉就迎来了成功,虽然只提取了区区9000克的纯碱。
但面对这堆雪白色的碱末,在场的所有技术人员都兴奋的跳起来。
范旭东和陈调甫更是抱在了一块。
他们知道,长久以来一直给我国工业发展使绊子的洋碱提纯技术,
终于被咱们自己拿下了……”
江山光听听就觉得开心:“卡脖子技术,从此被突破了。”
“可不是嘛,”饶斌:“直到这时国人才知道,
当初高高在上的洋碱,成本竟如此低廉。
不过也因此,范旭东受到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种种威胁。
不仅如此,连国内的军阀也不断上门找麻烦。
1945年,同时为我国打破制碱和制酸技术制约的范旭东,
因长期劳累和疲于骚扰,突发疾病不幸逝世……”
一阵沉默后,江山明白了:“这么说,重庆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