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认为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遂率部撤出战斗,指派25师5团第营留守笔枝尾山,担任阻击任务,掩护大部队转移。10月4日凌晨,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四面包围阵地,除极少数幸存者外(三营十一连连长许光达,日受伤,被后送幸存,55年授大将),以营长蔡晴川(黄埔三期生,**员)为首的全营官兵200多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三河坝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消灭国民党军1000多人,起义军二十五师及教导团也损失(死伤俘散)约1800多人。10月5日,三河坝的起义部队用分散突围的办法突破国民党军的层层包围,撤至饶平茂芝集结整编,6日晨,从潮汕突围出来的起义军二百多人在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的带领下陆续到达绕平与朱德部会合,其中有二十军军部政治部干事毛泽潭、警卫班长粟裕、三师六团六连长杨至诚。三河坝的起义部队才知道在汤坑战斗中起义军主力失败,部队被打散,除千余人在二十四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的带领下突围到海陆丰外,起义军全军覆没。当时,这支匆匆会合的部队约有2200多人,处境极端险恶,四周有数万敌军虎视眈眈,与上级又完全失去了联系,要保存这支部队,必须迅速脱离险境。八一起义军唯一还完整的这支残部在茂芝召开军事会议,朱德认真反思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求实精神,作出了摆脱强敌,绕道闽南向湘粤赣边农村找立足点的决定,即“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初步开始了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此后,朱德根据在艰苦转战中部队严重减员的状况,在安远县天心圩初次提出了“打游击”的设想。部队到达赣南上堡地区,朱德提出了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新战术问题。同时,将部队按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宣传和组织农民群众打游击,从而开始了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于赣、粤山区站住了脚跟,1928年初进入湘南,在10多个县掀起了巨大的农民革命风暴,组成了几千人的湘南农军。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千里转战的过程,实际上已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探索和实践。
本章已完成!